中心简介 |
2007年8月,农业部批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农业部黄牛研究室基础上组建“国家肉牛改良中心”。2008年3月初,农业部在杨凌举行启动授牌仪式,宣布“国家肉牛改良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动科学院副院长昝林森教授受聘为“中心”主任。2008年11月,“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出任主任委员。“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重大事项由“中心”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
一、总体目标
立足肉牛种质创新,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一个集肉牛遗传改良、繁育饲养及产业化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对肉牛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保护与利用,以及肉牛遗传改良过程中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为我国黄牛肉用改良、肉牛新品种(系)培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主要任务
1、肉牛种质资源库与良种繁育示范场的建设: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黄牛品种和引进肉牛品种资源进行系统调查、采样,建立肉牛种质资源DNA文库和冻精、胚胎等资源库和良种繁育示范场,为我国肉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地方黄牛品种及引进肉牛品种产肉性能的选育提高:将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地方黄牛品种及引进品种的产肉性能进行选育和提高,培育适应不同立地条件和饲养条件的高产肉牛新品种(系)。
3、现代肉牛繁殖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采用超数排卵、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建立现代肉牛繁殖技术体系,扩大优秀种公牛和母牛对群体生产性能的影响作用。将现代动物繁殖新技术应用于肉牛产业化过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地方黄牛品种优秀基因的保护与合理杂交利用:利用微卫星标记及候选基因SNP标技术手段,研究不同品种间进行杂交的杂种优势率,筛选最佳杂交组合。利用引进肉牛品种对我国地方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其产肉性能和牛肉品质。
昝林森,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肉牛奶牛遗传改良、生物技术育种、健康养殖及产业化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农业部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理事兼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会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兼牛业分会副会长、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和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陕西省肉牛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中国畜牧兽医》编委、《中国农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牛业科学》编委会主任等职。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课题)40余项,参与完成的两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的21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获批专利18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余项,编制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0余个。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黄牛选育改良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三五人才”、“杨凌示范区优秀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等,曾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及第五届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以及CCTV-2007三农人物奉献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奖、2016年宝钢优秀教师奖、第十届发明创业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称号等。
目前,社会兼职有:民盟中央农委副主任、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民盟杨凌示范区工委主任、民盟西北农大委员会主委等。曾任第十一届陕西省政协常委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