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团队在动物科技学院107教室召开本学年第十一次学术例会,团队专家王洪宝、成功以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由王洪宝老师主持。
团队研究生邱菊、杨志梅、徐敏、高妮、李果、汪博兰和王守佩依次就各自课题或相关文献进行汇报分享。首先,团队2023级博士研究生邱菊就其课题《牛肌内、皮下和肾周脂肪血管基质组分细胞图谱构建及差异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通过采集秦川牛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和肾周脂肪组织,消化酶解获得了牛肌内、皮下和肾周脂肪血管基质组分细胞(SVC),并对其进行了体外培养和成脂能力鉴定。随后,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成功构建了3个部位源血管基质组分细胞组成图谱,后续将进行细胞亚群组成及基因表达的差异比较分析。团队专家建议应考虑通过具体分子及细胞实验来探究SVC细胞亚群组成差异调控不同部位脂肪沉积能力差异的作用机制。
接着,团队博士研究生杨志梅分享了一篇题目为《Divergent roles of m6A in orchestrating brown and white adipocyte transcriptomes and systemic metabolism》文献,该研究通过检测METT14在不同模式BAT和WAT样本中的表达后,构建了UCP1和Adipoq介导的METTL14敲除鼠和敲除METTL14的hWAs和hBAs细胞系,检测METTL14缺失后对BAT、WAT组织的代谢调控,得出METTL14差异调节BAT 和 WAT的转录组,导致不同的代谢结果。2023级研究生徐敏汇报了《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牛肌内脂肪含量测定系统的研发》课题进展,试验预研发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肌内脂肪含量测定系统,拟解决规模化测定背景下牛肌内脂肪含量的快速测定与数据同步的问题。团队老师建议用初步脂肪含量比和真值作为训练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做相关性分析并同时扩大样本量,继续优化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2023级研究生高妮汇报了《m6A修饰在牛前体脂肪细胞脂肪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工作进展。研究通过筛选靶基因并验证其m6A修饰位点,并对其在牛前体脂肪细胞中的干扰表型进行研究。团队专家建议,可通过在不同时间节点对目标基因的m6A水平进行检测,以系统解析其调控分子机制。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果汇报课题《基于表型智能测定的肉牛体重预测模型建立与优化》,研究旨在建立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体尺测量及体重预测模型,目前完成了牛体侧视点云的补全及体尺测算特征部位识别部分,改进方向在于提高体尺特征部位的识别精度,团队导师建议缩小体尺特征区域的大小,寻找更好的体测点定位方式。2024级研究生汪博兰汇报文献《育肥期夏洛莱一岁公牛剩余采食量及日粮特异性代谢通路》文献,剩余采食量(RFI)是一种衡量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指标,研究通过筛选几种RFI生物标志物,如肌酐、反式-4-羟脯氨酸、丙氨酸和对甲酚硫酸盐等,通过 RFI 评估的饲料转化效率具有中等遗传性,这就有可能通过遗传选择来改善动物性状。
最后,24级硕士研究生王守佩汇报文献为《比较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分析揭示品种对肉牛瘤胃微生物组的影响及其与饲料效率的关联》,研究聚焦于肉牛瘤胃微生物组与饲料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分析,探讨不同品种肉牛瘤胃微生物组的差异及其对饲料效率的影响。在技术方法上,比较了总RNA宏转录组学和mRNA富集宏转录组学的优缺点,发现总RNA宏转录组学更适合用于瘤胃微生物与宿主表型的关联分析,而mRNA富集宏转录组学则在低表达基因的检测上更具优势。团队专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参考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并结合现有研究完善自己的科研思路。
王洪宝老师在总结会议时指出,同学们要认真聆听例会内容,对感兴趣内容要及时提问、积极讨论,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