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鹮的羽与秦川牛的筋:基因的双向书写
时间:2025-09-15 10:14:00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  作者:党双忍  点击:

1.jpg

在人类与自然交互的漫长史诗中,存在着两种深度交织的基因叙事:一种是刻在DNA螺旋上、决定物种形态与习性的生物密码,另一种是铭刻在文明肌理中、承载价值观与生产方式的文明编码。所谓“双向书写”,即这两种基因相互施加选择压力的动态过程——人类通过文化选择引导生物演化,而生物的存续状态又倒逼文化观念革新。朱鹮的羽与秦川牛的筋,恰是这一机制的生动注脚:前者以生命的脆弱叩问文明,后者以文化的需求重塑生命,共同演绎着生命与文明相互塑造的壮丽历程。

2.jpg

一、秦川牛的筋:文化之笔书写生命形态

关中大地上,秦川牛的筋是农耕文明写就的“活态史诗”。数千年来,华夏农业对“力能耕田、性情温顺”的需求,成为一支无形的“文化之笔”,在其生物基因上持续雕琢。《齐民要术》中“服牛乘马,量其力能”的记载,秦汉墓葬出土的“宽肩峰、实腰背”牛俑,都印证着文化选择的痕迹——那些四肢强健、步态稳健的个体被优先保留,逐渐将“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特质刻入种群基因,使其成为农耕文明的生物象征。

当工业文明的浪潮漫过田间垄亩,这支“文化之笔”更换了书写工具。市场对优质蛋白的需求、消费者对“大理石花纹”的偏好,推动人类用现代科技续写篇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效率更高的功能基因;通过精准营养调控,引导脂肪在肌纤维间均匀沉积。如今的秦川牛,已从“耕田主力”转型为“餐桌珍馐”——其肌内脂肪含量从传统的10%左右优化至25%以上,大理石花纹等级从1-2级提升至3-4级。那些曾为耕作而生的筋,在现代文明的选择下,已演化为诠释“食文化”的优秀样本。

这一过程清晰展现了文化基因的主导性:人类通过改变选择压力(从“耕田能力”到“肉脂品质”),便能引导生物基因的演化方向,使一个物种为适应文明变迁完成自身的生物性重塑。这正是文化基因对生物基因的“正向书写”。

3.jpg

二、朱鹮的羽:生命之笔书写文明新篇

朱鹮的故事,却将书写方向彻底逆转。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珍禽,其生物基因里藏着极致的“生态密码”——对湿地栖息地的专一性、对农药残留的敏感性,使它在农业工业化的浪潮中迅速走向濒危。1981年,全球仅存的7只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它们稀疏的羽下,是生物基因发出的最后警讯:若人类文化不改变,这支“生命之笔”即将停书。

正是这7只朱鹮的存续危机,开启了对人类文明的“反向书写”。这种不能耕田、不能产肉的鸟类,以生命的脆弱激活了文化基因中的“生态意识”。在洋县,农民为它放弃了高效的农药化肥,改用有机种植,特意保留稻田周边的湿地作为其觅食区域;政府成立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通过“亲鸟育雏”技术减少人工干预,避免种群基因退化。从1990年突破50只,到2000年增至1000只,再到如今“万鹮齐飞”的盛景,昔日濒危的“东方宝石”已恢复至万只规模。这不仅是生物基因的存续胜利,更是文化基因的深刻蜕变——“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新编码,被正式写入文明的肌理。

朱鹮的羽告诉我们:生命无需刻意“发声”,其存在状态本身就是一支笔。当它濒临消失时,便成了最尖锐的“文明叩问笔”,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生物基因对文化基因的“反向书写”。

4.jpg

三、双向书写:生命与文明的共生对话

秦川牛与朱鹮的故事,看似是两种相反的书写范式,实则构成了生命与文明的“对话闭环”,让“双向书写”的逻辑得以完整呈现。

在秦川牛的案例中,是文化主导的生命书写:人类以需求为墨,以技术为笔,在生物基因的“纸页”上书写文明的需要——从农耕时代对“耕田力”的选择,到工业时代对“肉质优”的追求,每一次文化重心的转移,都直接改写着秦川牛的生物性状。但这种“塑造”并非无界:现代育种中,科研人员仍会保留其对关中干燥气候和饲草料条件的适应性基因,因为生物基因的“自然属性”始终是文化书写的“底纸”,无法随意涂改,这也印证了文化对生命的“正向书写”,从来不是“凭空创作”,而是“顺势雕琢”。

在朱鹮的案例中,是生命引导的文明书写:生物以脆弱为墨,以濒危为笔,在文化基因的“卷轴”上书写生态的警示——7只朱鹮的绝境,让人类意识到“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念已难以为继,进而推动保护行动与生态理念的普及。而这种“引导”也并非单向:人类通过基因检测锁定朱鹮近亲繁殖的风险位点,针对性调整种群配对方案,为其生物基因“修修补补”,这又构成了文化对生命的“反向补充书写”,让双向互动更显立体,让生命与文化的互动从“单向引导”走向“双向赋能”。

从农耕时代“文化单向塑造生命”,到工业时代“文化单向索取、过度利用”,再到生态文明时代“生命与文化双向制衡、协同进化”,两种基因的书写权在历史长河中动态平衡,最终揭示出核心要义: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从来不是“主客对立”,而是“共生共荣”——脱离文化引导的生物,可能在自然竞争中濒危;脱离生命约束的文化,终将因生态失衡而崩塌。

5.jpg

结语:走向协同书写的新纪元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节点,朱鹮的羽与秦川牛的筋,为“双向书写”的实践提供了明确启示。

我们需要秦川牛故事里的“文化智慧”——以负责任的态度,用技术和需求引导生物演化,让物种成为文明进步的“伙伴”;更需要朱鹮故事里的“生态谦卑”——正视生命的脆弱,聆听自然的警示,让文化成为生命存续的“屏障”。当我们在秦川牛育种中兼顾“肉质提升”与“生态适应性”,在朱鹮保护中平衡“自然繁育”与“人工辅助”,便是在实践“协同书写”的真谛。

如今,万鹮齐飞的羽掠过秦岭天际,秦川牛的筋踏过关中沃野,它们共同诉说着:生命与文明的故事,从来不是谁征服谁的史诗,而是一支永远在互动中续写的“双向笔”。这支笔,此刻正握在我们手中——唯有以“文化智慧”为笔,以“生态谦卑”为墨,方能以“双向书写”之笔,写下无愧于未来的共生新篇。

6.jpg

后记:前文《秦川牛大转型:一部文化基因的演化史诗》后记中,已经简要介绍了我与秦川牛的渊源。2000年前后,在农业厅工作时我就曾走马观花的参观访问过洋县的朱鹮保护站。2012年到省林业厅工作后,第一时间赴朱鹮保护局走访调研,与科研人员进行深度交流,对这个国宝级物种有了深刻认知。之后,先后多次在省内外组织朱鹮文化宣传活动,开展秦岭北麓朱鹮放飞活动。朱鹮涅槃的生态故事,已经成为全球典范。昨天又一次深入朱鹮保护区,今天来到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现场,联想到前日在西农在访问中国肉牛研究中心,深深感受到了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的交互影响。于是,写下此文。秦川牛大专家昝林森教授对文章进行了科学校审,在此致谢。

7.jpg

2025年9月10日于“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原文链接:http://www.xibujuece.com/2025/0914/33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