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2021年工作总结
时间:2022-01-12 10:37:00  来源:   作者:  点击:

2021年,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创建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全面完成自治区、市和县上安排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任务,充分发挥研究院功能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一、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效

今年以来,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草畜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围绕海原肉牛产业“6+1”体系建设,完成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社厅人才基地建设项目和中卫市科普基地、高素质人才培训计划项目6个;完成县2020年科技服务项目20个;配合县上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制定技术规范、开展培训示范、实施高产优质牧草引种试验、强化疫病防控工作。全年开展科学研究试验19项,推广实用技术15项,发表科技论文12篇,编印著作2部,获批专利11项,建成各类示范点30多个。

(一)肉牛品种改良研究试验取得新进展

结合海原县肉牛良种基地县和自治区良种场建设方案制定,由首席专家昝林森教授牵头,组织在分子生物育种方面研究有创新的王洪宝、李安宁、成功等组成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海原县肉牛品种改良实施方案》,明确了品种改良的方向、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措施,并以此为指导开启了小公洋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西门塔尔高杂牛定向选育、海原海润农业有限公司贾塘基地安格斯牛纯种繁育、智通养殖合作社和富陵养殖园区杂交改良试验。对拟定的品种改良方案进行科学验证,为自治区肉牛良种基地建设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打造“高端+优质”的肉牛品牌进行积极探索。

(二)影响母畜扩繁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

大力倡导“户繁企育”模式,加强基础母牛群体建设,通过积极推广冻精冷配技术,着力解决母牛受配率低,犊牛死亡率高等问题。通过逐村排查、现场诊断以及“一牛一策”方案实施,切实解决母牛久配不孕问题。通过集成实施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犊牛断奶、异常发情防控等技术,有效缩短了母牛空怀期,提高了繁殖效率。在试验推广牛群体中,母牛适时受胎率达到55%,“一年一胎”率达到65%,犊牛养殖技术有所创新。

(三)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推广取得实效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分类推进健康养殖、快速育肥和肉牛分类、分段饲养专用饲料配方研究,通过提供配方、传授加工调制技术,指导建成饲料加工点16个,在全县大多数规模养殖企业推广了专家提供的TMR日粮调制饲喂技术。进一步推进柠条饲料化开发利用研究,在九彩乡忆农源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开展柠条刈割试验1万亩,在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分析基础上,按全价饲料要求精准搭配相关草料和微量元素,采用揉丝、调制、成型等工艺加工成颗粒饲料,经过饲喂试验,效果良好,可以推广。开发的育肥牛专用5%预混料通过实验室测定分析和富陵养殖园区饲喂试验,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四)重大疫病防控和常见疾病防治效果明显

按照“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继续开展肉牛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制定外购牛防疫检疫措施,配合县上强化防疫管理,完善防疫措施,加强肉牛常见病防治工作。以保证肉牛安全生产、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开展外购牛重大疫病防控、繁殖母牛异常发情疾病、育肥牛和犊牛常见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为解决领导关注、群众急需解决的母牛繁殖率低和犊牛死亡率高的问题找到综合施治的良方,困绕养殖企业和农户的肉牛腹泻、胸膜炎、鼻肺炎等顽疾在新技术示范推广中得到有效防治,发病率明显下降。

(五)肉牛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生产目标和打造海原高端肉牛品牌要求,加快肉牛养殖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在深入调查当地饲草资源、养殖现状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编写了海原县肉牛养殖技术资料。制定《海原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在肉牛快速育肥关键技术研究试验中,试验牛平均日增重达到1.39kg,个别牛最高日增重达到2kg,养殖效益明显。通过给肉牛饲喂富硒酵母、富硒牧草等方法,进行富硒功能牛肉生产试验,试验牛肉硒含量达到0.4mg/kg,较当地一般牛肉硒含量提高4倍,接近富硒食品标准0.15~0.5mg/kg的高限。协同海原华润五丰食品有限公司开展牛肉保鲜、加工、包装技术研究,开展育肥牛生产过程有害成分研究和快速检测技术推广;通过指导加强环境控制,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重金属污染。基于这些研究,总结制定了规模化牛场设计建设规范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规范。

(六)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扎实有效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地技术人员少、整体养殖水平不高等不足,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分层次、多形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养殖人员培训。首席专家昝林森教授主持编著了《肉牛规模健康养殖综合技术》,林清副院长、刘超研究员编制了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课件,王永军副教授主持编印健康养殖专项技术小手册。以标准化养殖技术和常见疫病防治为重点,先后深入乡镇、企业、村组开展技术培训18次,培训790人。配合中宁县、西吉县、自治区兽药饲料监督检测所培训高素质人才等230人。为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较多采用小型、分散、进村入户和到企业现场实训的方法,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通过研究院“一牛一策”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发布肉牛市场动态,适时发布饲料加工、疫病防控等技术信息,开展网上讲课等形式的技术培训,网上解答技术问题,拓展并丰富远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推进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一)、联系实际,深入开展学党史专题教育

研究院组织科技人员收看习近平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要讲话实况转播,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学党史专题教育开展“走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组织党员职工到同心县革命纪念馆参观、固原市六盘山寻找红色遗迹。坚持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提高政治站位的具体要求,把扎根西海固、服务牛产业作为作风建设的基本目标。把解决技术难题、帮助群众增收和促进产业发展作为落实主题教育要求的具体行动,始终保持与学校、县上、华润集团党组织同频共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积极配合,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根据县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安排,起草并参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研究院职能作用的实施方案》,就落实三方投入、完善股权结构;制定企业章程、健全管理机制;深化政校企合作,强化研究院功能明确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配合县上通过清产核资等措施,明晰研究院合作各方产权关系,完善产权构架,健全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县上为主导的董事会监管体制和以西农科研专家为主体的院委会日常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作价入股进程,逐步建立以产权为基础的政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创新科研人才招引、科技投入争取、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初步形成立足西海固、服务全宁夏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

认真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精神,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严格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公共事务管理,强化集体领导和工作督查,进一步明确研究院工作岗位规范,根据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与相关领导、有关部门和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研究工作年度计划,由首席专家负责、常务副院长落实、常驻专家分工把关、管理人员分工协作,建立与岗位职责、目标任务相结合的考核奖惩体系。全年科技人员驻点人数达到44人,其中专家13人,出勤1336天,人均103天,博、硕士研究生31人,出勤1053天,人均34天,研究院工作效率较前大幅提高。

(四)放活机制,严格落实项目主持人负责制

研究院坚持以实施科技项目为中心,把专家个人专长与科技需求相结合,把团队推荐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科学选择项目负责人。压实项目责任,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细化目标任务,明确经费预算和完成任务的时限标准。全面落实“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明确项目主持人拥有项目实施的科研业务决策权、经费使用权、项目组人员组织权等,极大放活了项目实施机制,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使科研专家争取项目、实施项目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理顺院长负责制与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层级关系,准确划分工作权限,强化集中统一领导和科研服务保障,坚持院领导靠前指挥,项目负责人一线工作。

(五)强化督导,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为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成立由常务副院长负责的科研服务项目实施督导工作组,定期逐项目开展督导检查。一是组织召开项目促进会。了解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完成质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督促项目主持人落实项目进度,集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开展督导检查。督导组随机走访科技项目协作单位、服务点、试验点,通过访谈服务对象,查验实验记录、检查工作进度等,详细了解科研项目实施情况。三是强化整改机制。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实行督察通报、奖优评差、责任追究。坚持质量不到位不放过,任务不完成不放过,整改不达标不到位不放过。四是加强项目实效检查评估。通过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项目成果转化率、示范推广普及率等多个维度测评调查,验证项目实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科技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六)精打细算,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修订《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落实《科技项目实施办法》,坚持精打细算,确保把科研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最迫切需要的技术服务上。加强费用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编制项目预算,实行院委会集体审查、项目支出预先申请等程序,杜绝预算外支出。做到资金使用有时间节点、有预算上限。严格落实费用审批流程,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分管领导审核、院长(首席专家)审批的逐级把关程序,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强化民主监督,坚持勤俭节约,民主理财,执行大宗商品采购比价制度。严格内部审查,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照企业财务制度加强预算审查、票据审查、采购清单审查和采购程序审查,杜绝跑冒滴漏。

三、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经过研究院两年积累,2021年研究院进入科技成果初步收获期,团队专家荣获科技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呈现井喷式增长。科研工作在肉牛品种改良试验、高产饲草引种试验、富硒功能牛肉研发、肉牛5%预混合饲料推广、快速育肥技术示范、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海润农业公司、富陵养殖园区、智通养殖合作社、忆农源等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重点养殖村等大批肉牛养殖主体在研究院科技服务中获益,产学研结合取得实效。县上安排的2020年科技服务项目7月底前全面完成,7月9日通过县农业农村局督察评估,8月17日通过县上初验,10月17日通过第三方专家组评估验收。研究院具文报备了整改后的全部资料。争取自治区、中卫市6个项目,4个已通过验收。已申报的2022年5个项目3个已通过评审。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以科研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政校企合作在运行中存在沟通少、效率低、不协调的现象,造成工作被动。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转变观念,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管理机制,形成以服务专家和科研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切实建立起“尊重科研规律、助力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外部制约过多,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待规范。上级企业监督管理内容、权限不明确,存在随意改变程序、增设条件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需要明确董事会、院委会管理人员工作规范,建立决策权限、审批流程、违规处理制度,规范研究院管理和运行。三是科技费用保障工作有待加强。2019年、2020年科技服务项目招标落实均在年底,在与县上衔接中获得领导同意,采取有条件的部分项目提前实施,尚能形成前后结合压茬推进,但2021年项目虽再三衔接,仍最终落空,对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四、2022年度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22年是研究院体制机制转换的关键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重点,全力服务海原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品种改良、饲草资源开发、品牌打造再突破,着力推进肉牛养殖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和示范,全力搞好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为海原高端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

(一)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开展学党史主题教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科技自强自立信念,强化政校企协作,创新研究院体制机制,加大科研经费争取和投入力度,建设灵活、高效、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科研设施装备,加强项目编制、申报、实施等工作,不断强化督察督办措施,健全考核奖惩制度,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创新驱动,打造高端肉牛产业科技先发优势

认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肉牛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坚持创新、引进、消化和提高相结合,联合优势单位和优秀人才协同攻关,始终保持科研团队在分子育种、健康养殖、品牌打造等高端牛产业研究方面的先发优势,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更新培训和高素质人才培训,推进乡土人才技术强化培训,搞好企业、农户养殖人员基本技能培训。使强的更强,精的更精,好的更好。

(三)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拓展科技服务领域

加强肉牛产业市场前景、产业风险、品牌打造、草畜平衡、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研究,开展产业风险评估,为地方政府、生产企业提供科学可靠的咨询服务,指导各级组织围绕高端肉牛产业,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种养结构、品种结构、粮饲结构,实现肉牛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四)强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建立研究院门户网站,实现与各级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服务对象的有效链接。加强与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让、交流培训等活动。拓展与中卫市、固原市、同心市等相关市县科技合作,适度扩大科技服务区域和门类,创新合作方式,吸纳社会服务项目。加强与相关市县科技、农业、人社等部门联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专家编制、申报、实施项目积极性,精准把握项目申报、评审、安排等重要环节,及时搞好对接协调工作,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五)拓展工作视野,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积极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以及科技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技协、中国农学会、自治区科协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促进科研平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研究院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西农大“双一流”高校建设、西海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