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团队本学年第十二次学术例会在动物科技学院107会议室召开。团队专家王洪宝、成功以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由成功老师主持。会上,安贝乐、马鑫浩、米阳、郭睿、马建强、何同飞6名研究生依次就各自课题或相关文献进行汇报分享。
首先,博士留学生安贝乐阅读题为“营养基因组学与牛肉品质”文献进行分享,该文系统探讨了营养素对脂质代谢、肌肉发育及脂肪沉积的基因调控网络,强调整合多组学数据、表观遗传修饰及肠道微生物组互作的研究方向。该研究为精准饲喂和提升牛肉品质提供了新策略,同时也为动物健康与环境可持续性研究开辟了潜在路径。接着,博士研究生马鑫浩就其开展的“LncRNA通过ceRNA和正义链途径促进牛肌内脂肪细胞脂肪生成的机理研究”进行汇报。该研究通过干扰、过表达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试验,揭示了特定LncRNA在脂肪生成中的调控机制。团队老师建议优化章节标题设计,并补充对LncRNA转录调控的研究,以完善其分子互作网络的解析。
硕士研究生米阳就其阅读的“在肉牛饲料中用花生藤和构树青贮饲料代替稻草减少豆粕的使用”文献进行分享。该研究通过对比花生藤(PEV)和构树青贮饲料(BPS)替代稻草对育肥牛的影响,发现两者均能减少豆粕使用且不影响生长性能。随后,硕士郭睿围绕其开展的“外源添加雌马酚对肌内脂肪生成的机制探究”进行汇报,初步阐明了雌马酚介导下游脂合成基因调控成脂分化的分子机制。导师建议优化PPT的图片绘制与逻辑结构,进一步梳理课题框架,完善实验结果的整合与分析,并针对细节问题进行改进,以提升研究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接着,硕士研究生马建强汇报了自己开展的“秦川牛、安格斯牛及安秦杂交牛饲料转化率差异分析”方面的工作。该研究结合采食行为数据、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了不同品种牛饲料转化率差异与瘤胃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的相关性,为优化肉牛饲养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硕士何同飞分享了文献“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补充低蛋白日粮通过调节羔羊结肠微生物组促进生长”。该研究发现,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可缓解低蛋白日粮对羔羊生长的抑制,促进丁酸和必需氨基酸合成,并富集有益菌群。团队专家建议参考该研究思路,在秦川牛模型中探究微生物代谢产物对宿主信号通路的长期效应,以拓展应用场景。
会议中,团队专家针对同学们科研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实验数据的严谨性与可重复性是科研根基,需通过规范记录流程、强化组学数据交叉验证等手段夯实研究可靠性。此次组会展现了团队在肉牛营养调控、基因组学及脂肪代谢等领域的系统性布局,通过师生互动激发了科研思路的碰撞,为后续研究凝聚共识。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创新性研究,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