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一项研究成果通过科技评价达到国际先进
时间:2020-12-20 01:15:00  来源:   作者:团队办公室  点击:

12月18日,中国农学会组织以中国科学院印遇龙院士为组长的7人专家组,对中心主任、团队负责人昝林森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成果,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程序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成果针对我国肉牛良种化程度低、选育技术水平低、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产业瓶颈问题,开展了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关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牦牛高原适应性驯化历史与特征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成果首次解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地方黄牛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中国南方可能是瘤牛的起源地之一;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上牛的遗传变异数据库,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对打破国际芯片垄断具有重大意义。首次系统解析了牦牛驯化历史,筛选了206个高原适应性相关的CNV,确定了家养牦牛中1000多个驯化过程中潜在受选择区域,发现了5254个突变位点,为进一步解析牦牛高原适应性进化特征及牦牛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组学技术,解析了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发现与生长发育、屠宰、脂肪沉积、肉品质等性状相关的64个基因、145个SNPs及52个miRNA,创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了miRNA-mRNA调控网络;建立了ARN脂肪调控网络数据库。应用于秦川牛的早期选种,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选育进程,突破了肉牛传统育种周期长、难度大、育种效率低等制约瓶颈。

该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5篇,SCI收录9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1篇,大于5的10篇,出版著作4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登记计算机著作权16 项,培养研究生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项研究始于2006年,历时15年艰苦探索,得到3项国家863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由我校牵头,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9个单位协作完成,是我校近年来在肉牛领域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评价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