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牛队•秦川牛
时间:2016-12-21 12:00:00  来源:   作者:靳军  点击:

这几天,一场即将上演的品味西农活动吸引了校内外的高度关注:1222日午餐时间,3万多名学生将免费享用由学校两项重要科研成果联姻的佳肴——土豆烧牛肉。

酥软的土豆块,鲜嫩的牛肉丁,香喷喷、热乎乎的炖汁┄┄在寒冷的冬天,这份特别菜肴是如此的让人渴望和温暖,也把它的主角——秦川牛推到了聚光灯下。

牛在中国主要有黄牛、水牛、牦牛之分,秦川牛是陕西关中地区的黄牛,起源久远,但以前还没有专用名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先后被称之为“平原牛”“秦川黄牛”。1956年,我国牛界泰斗、著名畜牧学家、我校畜牧学专业奠基人邱怀教授带队,深入陕西关中地区7个重点县,对当地黄牛开展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一年之后,调查研究报告发表,首次启用“秦川牛”这个称呼,自此,秦川牛成为关中黄牛的专用名称。

如今,秦川牛已成为中国黄牛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位居五大良种黄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之首,被誉为“国之瑰宝”,也是陕西及其毗邻的甘肃、宁夏等地发展肉牛产业的当家品种。

走进秦川牛的历史和现实,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扑面而来。

昝林森教授对秦川牛进行体型外貌评定 

 

“老黄牛”邱怀和他的第一次痛哭

邱怀教授1915年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后因“七七事变”爆发,转入我校原西北农学院学习,1939年毕业,是我校畜牧学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

1948年,邱怀回到母校西北农学院任教,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畜牧专业科研教学工作。1956年,邱怀通过对秦川牛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秦川牛役用、肉用、乳用价值及其潜力,明确了选育方案,首次制定了秦川牛省级标准、国家标准和良种登记办法,并率课题组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秦川牛役用、肉用、乳用性能测定等研究工作。还倡导成立了“全国黄牛育种协作组”(后更名为“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创办了《黄牛技术资料》(即现在的《中国牛业科学》),1982年,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农业部批准我校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部级“黄牛研究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开始在关中普及,曾经作为农业生产动力主力的秦川牛派不上用场了。“铁牛上岗,黄牛下岗”,秦川牛往哪里去呢?当时牛肉需求逐渐增加,一个肉牛选育改良的乱象出现了:很多地方视杂交为万能,随意引入外来肉牛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一杂了之”,杂交污染的后果不堪设想。

邱怀教授(中)带领助手在秦川牛大赛上评选冠军牛

邱怀认为,应该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品种,把它的优点发扬光大,他提出秦川牛“点上选育保种、面上杂交改良”的方针,坚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以引进品种导入杂交为辅,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秦川牛选育改良之先河。那时候,有人描述两个反差极大的全国肉牛选育改良现象:走进陕西,好像进入整齐的军营,满眼是秦川牛的枣红色;而其他地方的肉牛,颜色多样,如同穿上了迷彩服。

1993年,邱怀教授主编的《科学养牛之路》出版,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题词“发扬老黄牛精神,振兴我国畜牧业”。人们遂以“老黄牛”敬称这位年过古稀仍耕耘不辍的老教授。

1995年,80岁高龄的邱怀教授带着博士生昝林森到农业部汇报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工作。他把事先准备好的书面材料给处长、局长直至主管部长逐一送达并当面汇报,表达自己对我国地方黄牛过度无序杂交现象的担忧,强调保护和开发我国地方黄牛资源,尽快启动科学有序的肉牛选育改良工作。随后,又去中国农科院拜访我国畜牧界另一位泰斗郑丕留研究员,两人相谈甚欢,邱怀教授希望郑先生也帮助他呼吁黄牛肉用选育方案,分别时,两位老人相拥而泣,久久不愿分开。

返回杨凌时,邱怀教授特意带昝林森坐了一次飞机,他告诉昝林森,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次北京之行,恐怕是最后一次进京谈工作,以后你们年轻人要挑这副担子了。昝林森潸然泪下。 

 

“拓荒牛”昝林森和他的20余年坚守

1993年起,昝林森就跟随邱怀教授进行秦川牛的肉用育种研究,他秉承先生的远见卓识,以秦川牛的本品种选育为主开展工作。但这项工作却越来越遭遇尴尬:政府认识不到位,千家万户的农民做不了,企业不感兴趣。

面对僵局,年轻的昝林森玩起了“反弹琵琶”,他尝试着先搞产业开发,以开发促保种,在保种的基础上再搞育种。

别人动员不了,他就做亲戚朋友的工作。他回到老家扶风县段家镇昝家村,鼓励和支持在家待业的弟弟投资20万元办起了宏森肉牛养殖场,效益显著,每年能挣10多万元。弟弟的成功吸引了在外做生意的本村同学昝武银,这个有眼光的农村人和他一交流,立即投资300多万元在当地创办了宝鸡戊寅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做起了牛肉加工,每年收入100多万元。昝家村养牛致富故事很快在当地引起轰动,陕西一家媒体曾以《扶风三兄弟养牛美名扬》予以宣传报道。

尝到甜头的昝武银开始按照昝林森的思路搞育种,还与学校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了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繁中心。随着事业发展,又成立了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集育种、育肥、加工、餐饮为一体,进行秦川牛全产业链开发,引领带动全省秦川牛产业发展。2004年,昝林森指导其在西安做医疗器械生意的朋友史文利回乡投资开发秦川牛并成立了陕西秦宝牧业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两大国家级龙头企业诞生,两企业各走一条技术路线,一个坚持本品种选育,一个实行杂交改良,过去秦川牛保种的“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困局不复存在,秦川牛育种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回首过去,昝林森说,产业化开发工作是抓住了育种的“牛鼻子”:企业家积极参与,企业实实在在盈利,最终促进保种选育工作。

昝林森教授主持培育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

秦川牛的优点是抗逆、耐粗饲、肉质好,缺点是前期生长慢、后躯欠发达。经过20多年的坚守,昝林森教授率领团队选育出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筛选出了“安秦”“和安秦”等优势杂交组合(秦宝牛),选育提高后的秦川牛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型由过去前宽后窄、前高后低的“倒梯形”变成了现在接近长方体的“圆筒形”,符合国际专门化肉牛品种的基本要求;生长速度、屠宰率和净肉率均较秦川牛原种提高了25%以上。把一个地方黄牛品种打造成一个主导产业,实现了由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让无数群众受益,在陕西乃至西北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昝林森教授指导企业开展秦川牛科学养殖

昝林森教授指导养牛户判定秦川牛年龄

在平台建设方面,昝林森教授在我校原来农业部黄牛研究室的基础上,牵头向农业部申报并获批组建了“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并先后获批组建了“陕西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秦川牛产业化开发,他们还按照肉用选育方向修订了《秦川牛》国家标准,制定了《秦川牛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评定》国家标准和陕西省《秦川牛标准综合体》。为了让群众知道肉用秦川牛长什么样,激发他们养殖良种牛的热情,从1998年起,他们和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多次举办“秦川牛大赛”“秦川牛节”,有力地促进了肉用秦川牛的群选群育和产业化开发工作。

昝林森在秦川牛肉用研究开发方面共获得省部级奖励8个,其中一等奖4个,被同行赞誉为“拓荒牛”。

 

牛队之歌和秦川牛精神

从邱怀教授到昝林森教授,我校秦川肉牛育种研究事业一脉相承,队伍不断壮大。如今,昝林森带领着一支牛队在加速开展秦川牛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开发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这支队伍目前有教师30余人、研究生60余人,囊括了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学院的相关人才,是一个服务于秦川牛全产业链的团队,也是学校最大的科研团队。

这个牛队先后获得“教育部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农业部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称号,还出版了全国首部《中华牛文化》专著。

我们是永不松套的拓荒牛,前行的路上,不用扬鞭自奋蹄;因为坚持,才有了秋天的收成!

我们是永不懈怠的牛之队,奋进的路上,不畏艰难自给力;因为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我们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在追逐梦想的大道上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这是团队领头人昝林森教授写的“牛队之歌”,他准备找专家谱曲,使这首歌一直传唱下去。他说,这首歌的核心就是“秦川牛精神”。

秦川牛有怎样的精神?昝林森总结为: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合作精神,抵不倒南墙不回头的拼搏精神,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脚踏实地永不松套的实干精神,负重奋进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奉献精神。

“秦川牛精神”正是邱怀、袁志发、蒿迈道、毛玉胜、张英汉、昝林森、陈宏、李青旺、刘小林等我校几代牛业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