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上午,阳光温和美好。
电话铃声响起,仿佛感召的号令。我们带着采访设备飞奔上学院三楼……再次途经那头已很熟悉的高大健硕的秦川牛模型,突然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惊喜。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与“牛”息息相关的牛人世界。
昝林森教授,您好!
三秦大地育优牛
走进昝林森教授的办公室,便如同走进了“牛”世界。桌上的陈设,墙上的照片,无一不与“牛”有关。阳光透过窗子照射在活灵活现的牛身上,那么,今天的采访就让我们从“牛”开始。
一说起牛,他的眼睛里便似有炯炯光芒闪烁。昝老师考我们对于牛肉的了解:“知道为什么要吃‘肥牛’吗”?问题抛出,我们不约而同地乐了起来。不瞒大家,作为资深的美食爱好者,能和术业有专攻的昝老师畅聊美味牛肉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原来,牛肉与猪肉区别较大,牛肉的脂肪中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俗称“血管清道夫”,类似于深海鱼油。“养瘦肉猪、吃肥牛”的取舍法则,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我们可以看到,在食品物价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牛肉价格稳中有升,如主心骨一般为市场注入一剂“安心良药”。这一切都源于牛肉的旺盛需求与它的健康属性,肉牛产业是朝阳产业!
谈到中国肉牛品种的培育,昝老师告诉我们,我国是世界上牛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化肉牛品种。于是,育种工作者正致力于中国地方黄牛的肉用遗传改良和定向培育。过去,黄牛主要作为役畜来使用,是农民耕作的好帮手,但相对来说,黄牛生长速度较慢、产肉性能较低。育种工作者们兢兢业业,不断探索,从而将其肉用潜力不断挖掘出来。牛的育种周期很长,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往往就需要很长的时间。“道路虽然艰辛漫长,只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最终还是充满希望的!”谈到这里,昝老师神采奕奕,对秦川牛的肉用选育工作信心十足。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这,就是一代代育种工作者崇高的信念与理想!
牛角书生当自强
“学生时代,要做到‘短期有计划、长期有目标’。人不可碌碌而为,要立足当前、超前谋划。用陕西话说,可不能‘啥时候饿了啥时候吃,啥时候困了啥时候睡’呢”。
在普通话和陕西方言间自由切换的幽默风趣,让我们眼前的昝林森教授更加平和亲近。
在高中时,昝老师的座右铭就是“今日事今日毕”。在之后岁月里,他一直以此严格要求自己。虽然会比较辛苦,但绝对益处多多。“凡事要做好,没有不吃苦的。早些年间,传统畜牧业工作环境远不如今天畜牧业生产环境优良,可我们畜牧人的目标就是要把咱的猪鸡牛羊养的干干净净、健健康康,呈现到餐桌上的是香喷喷的肉奶蛋产品。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工作的基本态度和奋斗目标!”
朴实的话语,字字珠玑!
品种良种化,生产集约化,过程无害化,产品优质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技人员和业界同仁的努力,我国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迈上了新台阶,这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探索努力的成果。如何做到精准饲养,实现节粮减排,就需要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同学们一定要夯实专业基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平常学习要广涉猎、多交流。生产实践要勤动脑、多动手,要勇于挑战自我、敢于面对失败,凡事没有一帆风顺的,机会总是给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准备的”。昝老师还特别强调,大学生要沉下身、静下心。切忌灵感一来,脑袋一拍,不加思考,盲从盲干。只有把基础打扎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合适的时机背起行囊去干事创业,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后记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聊起了家常。昝老师高兴地向我们展示了女儿刚刚为他挑选的礼物:“闺女说了,穿着铠甲的牛是爸爸,穿着旗袍的牛是妈妈……”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慈爱,似乎更能理解一位育种工作者的坚守。他说自己崇尚牛、收藏牛,因为牛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中华牛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学习和弘扬!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采访接近尾声了。昝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本由他主编的《中华牛文化》。书籍精美厚重,捧在在手上沉甸甸的,那是一份对于中国牛深沉的爱,更是一份对于国人朴素的担当!
弘扬牛文化,创新牛科技,发展牛产业,振兴牛经济。立足八百里秦川,致力于养牛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把专业当兴趣,把热爱当事业,这是对昝林森教授最真实的写照。
我想,心怀大众,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最诚挚的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