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主持,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陕西、新疆两省区有关科教单位和企业,共同承担了“西北农区生态型奶业生产技术和奶牛性控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06BAD04A11)。五年来,在科技部及陕西、新疆两省区及新疆建设兵团科技、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从西北农区发展生态型奶业的实际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出发,依照合同书内容,产学研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奶业生产技术研发、集成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工作,成功地构建了西北农区生态型奶业生产技术框架和奶牛性控技术体系,产生了明显的技术辐射效应,促进了当地奶业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课题组通过优化奶牛精液稀释配方和精子分离技术,形成了高效稳定的奶牛冻精及性控冻精生产工艺,制定推广了母牛子宫深部低剂量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性控冻精母牛受胎率达到87.50%,性控准确率达到95.20%;完善了奶牛胚胎生产、移植技术体系,鲜胚移植成功率60.95%,冻胚50.35%。有效地提高了奶牛良种率,加速良种繁殖速度。同时还开展了奶山羊选育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研究建立了3个适于西北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奶山羊舍饲、半舍饲模式,指导建设了3个奶山羊核心繁育场,饲养规模达到2100余只,平均单产达到840kg;应用MOET核心群繁育技术,年扩繁良种奶山羊2800余只,累计改良当地低产奶山羊20000余只。
在研究制定了奶牛规范化饲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课题组指导建立了5个高产奶牛规范化饲养示范场,示范推广了奶牛TMR饲养工艺和精细化养殖信息自动化控制系统,全部通过了GAP或GSP认证;研究完善了奶牛粗饲料加工技术及精饲料配方;培育优选出了4个青贮玉米、3个苜蓿新品种(系);形成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建立了奶牛常见疾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和兽医防疫卫生安全规范,示范推广了奶牛重大疫病专家在线诊断和常见疾病远程诊断系统,研制出了治疗奶牛乳房炎、感染性蹄病、子宫内膜炎3种常见病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和专用纳米药物,确诊率达到98%以上,治愈率达到了85.3%,保护率达到80%以上。推动了奶牛生态健康养殖。
在保证原料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开发新型乳制品方面。课题组研究示范了“企业―奶站―农户”原料奶三级质量检测制度、工作程序及技术规范,完成了便携式家庭型鲜奶掺假快速检测试剂盒,可检测20个项目以上,每项检测时间≤5min;研制出抗生素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原料奶新鲜度检测仪各1套;研制了酸奶用优良乳酸菌发酵剂、高密度益生菌乳制品、多肽活性乳、免疫乳、药食同源复合功能性酸乳及奶酪等产品,益生菌乳制品活菌数≥108cfu/g,发酵剂活菌数≥1010cfu/g;开发出功能性乳制品、液态奶、早餐奶、配方奶粉等4个系列15个产品,年产量达1300吨以上,创建了西北地区乳品名牌产品。
课题实施五年来,在陕西、新疆选育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2.6万头,头均单产量达到8070千克,并全部参加DHI测定;指导建立良种奶牛示范区2个、标准化示范小区35个,规范奶牛养殖场120个,示范区内养殖达到12.5万头,头均单产6530千克,乳脂率为3.5%,乳蛋白率达3.0%以上;改良低产奶牛145.4万头,单产提高20%以上,年总繁殖率达85%以上;建立青贮玉米基地65万公顷、优质苜蓿生产基地12万公顷;鉴定成果5项,获省部级奖6项次;授权发明专利38项、实用专利1项。制定行业标准7个、企业标准1套,开发新产品52个、新材料1个、新工艺7项、新装置3项、计算机软件5个。指导建立试验基地19个、中试及生产线24个;培养学术带头人13名、学术骨干23名、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67名;出版著作14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40篇,其中SCI收录11篇。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国内上市企业各1个,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5.2亿元以上。
2010年12月23日,该课题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