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林森教授主持的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首批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时间:2009-12-26 12:00:00  来源:门江伟   门江伟    作者:    点击:

1221,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召开的2007年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首批产业化项目验收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兼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昝林森教授主持完成的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产业化项目“秦川肉牛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相关领导与专家组织的项目验收。

验收会上,项目负责人昝林森教授从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技术集成与示范、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回答了验收专家组的质询,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审核有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后认为,项目坚持“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系)”的技术路线,建立和完善了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秦川肉用新品系1个,核心群规模达876头,其中种公牛35头,育种群达到2300头,其中能繁母牛1380头,平均日增重达到0.8kg,优质切块率达到40%以上;并通过建立冻精、胚胎生产车间和优化相关技术方案,强化了秦川肉牛制种技术体系建设;以秦川牛为母本,先后引进安格斯、利木赞、德国黄牛等8个国外肉牛品种(冻精)作父本,开展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筛选出了5个杂交组合,明确了2个优势杂交组合,其肉用性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提高;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研究了与秦川牛及其杂交牛经济性状相关的15个功能基因,发现了23个多态位点,强化了对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及脂肪沉积、风味、嫩度等肉质性状的选育力度,为秦川肉牛分子育种体系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了牛肉后熟排酸过程中温度、湿度及风速变化对牛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研制开发了“乡党”、“秦宝”和“兆龙”等3个品牌的系列高中档牛肉制品,建立了产品信息数据库,形成了秦川牛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检测溯源技术体系,建立了牛肉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立了以秦川牛标准综合体和智能化专家系统为主体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并及时在示范基地加以推广应用,使良种繁育、快速育肥、屠宰加工、销售餐饮形成了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加速了秦川牛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实现了科技攻关、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的整体推进。

三年来,项目共指导培育了8个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年均出栏加工肉牛1.5万头以上,年均改良低产肉牛35万头以上。三年累计推广秦川肉牛良种3600余头,示范带动群众新增养牛20万头以上,新增就业人数700多人,新增产值5.8亿元以上,实现利税3541.3万元,创汇24.87万元。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昝林森教授向验收组汇报项目情况

项目验收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