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改良应该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
时间:2011-11-11 12:00:00  来源:国家肉牛改良中心   国家肉牛改良中心    作者:刘海良 昝林森等    点击:

  要:我国黄牛资源丰富,地方品种多达52个,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等优点,是全国各地肉牛生产的主体,但与国外引进肉牛品种相比还存在一些缺陷;加快黄牛肉肉用遗传改良,是发展我国现代肉牛产业的基础。针对国内许多地方在黄牛改良和肉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工作缺陷,文章在客观评价中国黄牛资源和肉牛引进品种的基础上,认为必须处理好保种选育与杂交改良的关系,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环节管理,加速肉牛遗传改良进程,并从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保护利用好本地牛种资源、做好选种选配和配合力测定工作、加强引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育等4个技术环节予以诠释。

关键词:肉牛,改良,技术环节

 

我国黄牛资源丰富,肉牛产业方兴未艾。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黄牛育种协作组(现为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的成立,一些地方黄牛品种相继成立了选育协作组,开展了肉用、乳用甚至肉乳兼用方面的选育和改良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地方黄牛本品种选育主攻方向不明确,且时断时续;杂交改良所用主导父本盲目性较大,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所以,即使经过了30多年的选育和改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仍旧是我国肉牛生产的主体。

鉴于国内许多地方在黄牛改良和肉牛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缺陷,本文在厘清认识的同时,主要从技术层面加以探讨,希望对我国肉牛改良工作有所帮助。

1 客观评价中国黄牛资源和肉牛引进品种

1.1 正确看待中国黄牛品种

我国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现有肉牛品种72个,其中,地方黄牛品种52个,培育品种7个,引入品种13个。

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一般分为三大类,即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和南方黄牛,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北的秦川牛(陕西)、晋南牛(山西)、南阳牛(河南)、鲁西牛(山东)、延边牛(吉林)等5个地方品种极具代表性。经过近10 年的较快发展,已形成东北、中原、西北、西南4个肉牛优势产区。中国黄牛普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等优点,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缺陷。黄牛,虽然在我国肉牛生产中一般只作为杂交母本来使用,但这是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基础,其耐粗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肌纤维细嫩等优点,十分难得,是培育中国特色优质肉牛新品种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过去、现在乃至今后必将是我国肉牛生产的种源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以重点保护和科学改良,力戒杂交污染

1.2 理性分析外国肉牛品种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一味地强调、放大国外肉牛品种的优点,否定中国黄牛品种的优势,有的企业计划花费重金,大批量从外国引进某一所谓能产高档牛肉的种公牛和基础母牛,希望通过自群繁育,搞商业化生产高档牛肉。这不仅是认识上的误区,更是生产上的盲动。熟悉养牛的人都知道,与猪、鸡不同,牛生长发育慢,繁殖周期长,欲通过引进12个所谓的名、特、优品种,就想短期内培育一个肉牛产业或企业,占领国内高档牛肉市场,这是不现实的!实验证明,中国黄牛的部分地方品种(如秦川牛)也可以生产出大理石花纹丰富的优质高档牛肉(甚至所谓的雪花牛肉),只是我们在生产上没有大量采用直线育肥和饲喂高精料罢了。

纵观我国近30年来引进的13个国外肉牛品种,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用于高档牛肉生产的更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杂交改良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工作实践。像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皮埃蒙特、海福特以及目前炙手可热的日本黑毛和牛等,大都具有良好的生长势和产肉性能,但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在抗逆、耐粗饲方面就不如中国黄牛优秀,大体格的品种与中国黄牛交配还存在难产问题;夏洛来等品种虽然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但牛肉肌纤维比较粗,脂肪沉积能力差;日本黑毛和牛虽然脂肪沉积能力强、雪花牛肉产量高,但生长速度慢,几乎与中国黄牛差不多,而且需要大量依赖高精料来饲养。在我们近期对日本考察和与日本专家交流时得知,日本国民尤其是业界学者对本国黑毛和牛牛肉中的过多脂肪沉积和大量依赖精饲料育肥的做法颇有微词,已开始研究降低饲料消耗和脂肪沉积的技术路径。如果我们学习日本肉牛育肥方法,像养猪那样养牛,首先不符合牛作为草食动物的自身生理需求,与我国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略更为相悖。实际上,除极少数大型龙头企业外,国内许多地方饲养的日本黑毛和牛及其杂交改良牛养殖肥育效果差强人意,并不像人们想象或社会上宣传的那样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养殖水平达不到该品种的要求。

引进国外肉牛品种改良中国黄牛,关键要根据国内实际和市场需求,明确肉牛改良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积极寻求杂交优势,避免杂交污染。在我国肉牛改良中,引进品种一般作为父本或者三元杂交的二代父本来使用。除良种扩繁外,通过引进品种纯种繁育来大规模开展商品化的肉牛生产是很不经济的做法,而且也不切合实际,因为谁也不会傻到动用大量外汇去引进规模足以达到商品化肉牛生产要求的基础母牛群体。

2 强化技术创新和环节管理,加速肉牛遗传改良进程

改良意即改进,适用于一切领域。改良一词用于畜牧生产,则是指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生产出数量多、质量优的畜产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肉牛改良应该包括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两个方面,这也是我国黄牛选育提高的主要途径。不能把改良仅仅局限在杂交改良这个层面,本品种选育也是一种改良。当前,我国肉牛遗传改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

在发展现代肉牛种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肉牛产业的过程中,点上保种选育提高、面上杂交改良开发的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模式,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点上保种选育提高是指既要充分发挥中国黄牛品种资源优势,在本品种内加强肉用选育,不断提高其肉用性能;又要对引进的用作父本的国外肉牛品种加强选育,不断提高其肉用性能和种用价值。面上杂交改良开发就是要把中国黄牛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的优点和国外引进品种生长速度快、产肉量大、优质切块率高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杂交优势,促进商品化肉牛生产,使中国黄牛生长慢、产肉率低的缺陷得以明显改进。

在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过程中,选育杂交二者缺一不可。若应用不当,不仅难以形成杂交优势,反而会对我国地方黄牛资源造成杂交污染

2.1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切勿随意改变

肉牛改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外优良肉牛或乳肉兼用品种起, 杂交改良就成为提高中国黄牛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肉牛杂交改良所利用的父本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专门化肉用品种,限于水平和规模,加之事先大多缺乏对杂交亲本之间开展配合力测定,许多地方的黄牛改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实际工作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按照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肉牛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统一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制定计划时,一定要科学论证,根据亲本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在小试、中试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良方案,力求杂交优势,减少不良基因表型的出现;在明确良好肉用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等指标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改良牛的毛色是否符合当地人的习惯、难产率高不高,本地品种抗逆、耐粗饲等特性能否得到保持,等等。改良计划和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严格执行,不能以政府领导的更替或者个别专家的意志为导向随意更改。政府及其畜牧技术部门要始终坚定肉用改良方向和主攻目标,并在政策和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唯有改良目标长期不变且常抓不懈,改良工作才能大见成效。当然,全国性或区域间定期不定期的技术合作与经验交流,对我国黄牛遗传改良和肉牛联合育种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2保护利用好本地牛种资源,切勿盲目引种

国内外实践证明,杂交是加速动植物遗传改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切勿陷入改良只是杂交改良的误区。中国黄牛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既是我国肉牛生产的当家品种,更是我国肉牛杂交改良必须依赖的母本资源。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在大力开展黄牛肉用杂交改良工作, 但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缺乏对本地牛种资源的保护,热衷于推陈出新和引进新品种,杂交改良工作盲目性较大;另一方面缺乏对目标性状的定向选育,即便形成的杂交优势也难以固定,严重威胁地方牛种资源的持续发展,造成了许多优良基因缺失。因此,在组织开展肉牛改良工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点上保种选育提高、面上杂交改良开发的原则,处理好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本地品种选育提高(其实这也是肉牛杂交改良对其母本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实际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慎重引种。

正确选择杂交父本是杂交改良工作的基础,事关改良工作的成败。不能单纯追求新、奇、特,更不能是种就引见种就引。每一个品种都有其特点,都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品种个体之间又有等级、优劣之分。引种前,从技术层面来讲,一定要考虑该品种产地自然条件是否与本地相近,体型大小是否与本地牛匹配,肉用性能是否符合改良计划要求,种牛个体表现是否优良等等。

2.3 做好选种选配和配合力测定工作,切勿盲目杂交

大规模开展肉牛杂交改良之前,选种、选配和配合力测定十分关键。如果出于肉牛育种的目的,双亲均选最优秀的个体;如果出于经济杂交和商品化肉牛生产考虑,只要把父本选准、选好就足矣。再者,如果开展肉牛育种就采用同质选配,如果是大规模黄牛杂交改良,第一次杂交时一般采用异质选配,第二次杂交时则要尽可能采用同质选配。配合力是指不同种群间杂交所能获得的杂种优势的程度,是衡量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配合力好,说明该种群与其他不同种群杂交时能获得明显的杂种优势。只有事先做好配合力测定,筛选出最佳的杂交组合,才能在面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工作。因此,开展肉牛改良工作,不能盲目搞杂交。

目前,国内用于肉牛改良的杂交方式主要是经济杂交级进杂交。经济杂交则分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四元杂交等,每一种杂交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采用经济杂交改良肉牛时,要确定好合适的品种数量,并不是品种越多改良效果就越好,一般23个品种(即外来父本品种12个)就可以了,不宜太多;为充分发挥杂种优势,还要正确选择父本或终端父本;一般选择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母性比较强的品种(如安格斯、利木赞牛等)作为杂交第一父本,而第二父本或者终端父本应重点考虑其胴体品质好的品种(如皮埃蒙特、黑毛和牛等)。采用级进杂交改良肉牛时,要确定好适宜的级进代数,并不是代数越多改良效果就越好,因为随着级进代数增加,后代部分生产性能就会下降,研究证明,级进23代时改良效果比较理想。

2.4对引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加强选育,切勿重

随着杂交代数的提高,肉牛改良工作对父本和母本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我国在肉牛良种引进方面重,种牛缺乏性能测定,更谈不上后裔测定,在肉牛改良方面重,缺乏对杂交后代优秀母牛的选留,更谈不上定向培育,从而影响了黄牛杂交改良进程。原因有二:一是引进品种纯繁体系建设滞后,良种选育提高工作无法开展,品种老化,近交严重,造成杂交父本精液品质下降,品种引进工作常常走不出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怪圈;二是杂交后代母牛留栏率低,而且缺乏有计划的定向选育措施,杂交改良工作常常走不出从头再来的困境。因此,杂交优势常常难以为继。

就目前工作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对从国外引进的肉牛品种逐一筛选梳理,对不符合种用要求的品种或个体要坚决淘汰。在引进国外优秀肉牛品种种公牛的同时,还要适当引进其优秀种母牛,以便能够自主培育种公牛。要全面开展肉用种公牛性能测定和后裔测定,以提高良种供种能力;同时,要加大对杂交后代优秀母牛的选留强度,良种、良法配套,为后续杂交改良提供优秀基础母牛,不断巩固遗传进展,努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

育种有目标,改良无止境。加强肉牛遗传改良,发展现代肉牛产业,功在当代,利泽后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总之,要实现我国肉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品种改良做起,加强政府引导和技术指导,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肉牛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