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自农耕文明以来,我国的养牛业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有了肉牛产业的概念和肉牛品种定向选育改良等一系列举措。然而,肉牛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则是近10年的事情。据报导,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1.06亿头,出栏4359.5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万t,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2008年,我国黄牛存栏9000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三位,但牛肉产量为750万t,较2007年下降5%;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信息监测统计,2008年初我国牛肉价格持续走高,在春节期间市场大宗价达到29.5元/kg,比2007年同期上涨11.1元/kg,比最高价格涨4.3元/kg,之后的10个月始终保持在27~28元?kg的历史高位。与此同时,肉牛生产已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现已形成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东北(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四个肉牛产业带,且产销两旺,呈现出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方向发展。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拉动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家+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据我们调研统计,2007年底全国肉牛产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90多家,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了34.6%,标志着我国肉牛生产已具备产业化雏形。
近五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以平均每年2.8%左右的速度递增,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第三,但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虽然我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加之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以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另外,肉牛产业发展的后劲也因近年来基础母牛的急剧减少而面临严峻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肉牛缺乏专门化品种,且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因此牛肉产量低,优质高档牛肉产量更低,致使全国每年都要拿出大量外汇进口大批高档牛肉。据报导,2007年我国进口的冷鲜、冻牛肉达3639.27t,金额1419.8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3.5%和66.3%。高档牛肉在牛肉生产中所占比例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肉牛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生产高档牛肉也是增加肉牛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的高档牛肉还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高档牛肉价格平均都在12000美元/t左右,而我国出口的牛肉价格仅为3321美元/t,差距可见一斑。
目前,支撑我国肉牛业生产的主导品种仍然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18%,来自奶牛的牛肉尚不足3%。分户饲养、集中育肥仍然是当前我国肉牛生产的主要方式,传统的饲养方式还十分普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国内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黄牛品种,如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晋南牛等。继2007年“夏南牛”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后,2008年“延黄牛”又通过了国家审定,但专门化的优质肉牛品种缺乏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地方也曾引进了一些国外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短角红、丹麦红、利木赞、德国黄、皮埃蒙特等来改良我国地方黄牛,但限于规模、饲养条件和选育水平,其后代生产水平与国外肉牛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和综合对比分析,目前,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2)基础母牛群缺乏保护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3],近年来,全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有些地方接近60%。(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4)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加上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优质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5)牛肉供应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中低档牛肉产品居多,高档牛肉所占比重不足5%,仍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6)肉牛企业普遍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均遭受了严重的冲击。我国虽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在农业方面,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的农作物现货市场收购价格从高位一路下滑。在畜牧业方面,去年以来一路飙升的猪肉价格也快速回落,鸡肉价格也同样呈下滑趋势。由于我国牛肉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国内市场拉动,所以肉牛业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牛肉价格相对保持稳定。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以及猪肉和鸡肉价格的回落,加之消费信心的降低,对牛肉价格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小幅度振荡。据我们对全国部分肉牛重点产区市场调研,活牛收购价下跌了约5个百分点,因此肉牛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肉牛产业虽然取得了初步发展,但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化组织体系尚不完善,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技术升级缺乏必要的支持,社会认知度较低,影响市场的能力有限。
3 我国肉牛产业2008年度热点透析
3.1 冰雪灾害对我国肉牛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2008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特大的冰雪灾害。降雪范围之大、强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50年来所罕见。雪灾对农业影响非常严重,对养牛业更是如此,华南、中南、西南、西部地区的近9万头肉牛被冻死、砸死、饿死,大面积牧草被冻死,大量牛舍被压塌,不但给广大农牧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对我国的肉牛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