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牛选育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时间:2009-11-01 12:00:00  来源: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   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    作者:邱昌功 毛宏伟 原积友 胡 晗    点击: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以其体格高大(平均48月龄公牛体重630kg、母牛410kg),毛色紫红,肉质细嫩多汁,肉骨比高(6.74:1)耐粗饲,抗逆性强,一定的早熟性等优点而蜚声海内外。但和专用肉牛品种相比,其生长速度、后躯发育、胴体产肉量以及泌乳性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1  秦川牛选育现状

至2003年2月全省秦川牛及其改良牛存栏148.56万头,纯种秦川牛100.7万头,秦川牛适繁母牛49.83万头,饲养秦川牛的总户数为46.74万户。1997年在全省建立了20个秦川牛开发基地县。自从70年代以来,秦川牛一直向肉役和肉用方向选育,目前品种内肉役兼用体型个体日趋增多。据原积友等1997年对全省秦川牛的普查结果表明: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较1981年提高幅度在3.4%~22.8%之间,且年龄越小,体重增幅越大。如成年母牛提高8.7%,3岁牛提高10.4%,1岁牛提高24.3%。全省秦川牛种公牛存栏4.52万头,其中,特级1.39万头,占种公牛存栏的30.82%;一级1.43万头,占31.56%;二级0.73万头,占16.16%;三级0.40万头,占8.9%;等外0.57万头,占12.54%。全省秦川牛母牛存栏54.79万头,其中,特级3.12万头,占5.7%;一级10.42万头,占19.01%;二级17.43万头,占31.82%;三级14.73万头,占26.88%;等外9.08万头,占16.58%。

2001~2002年,西北农大在全省范围内应用BPI指数共测定6283头秦川牛,精选出422头(其中公牛5头,母牛417头),占6.72%,加上2000年选出的27头,共449头。据统计,选出牛的平均BPI(区分肉牛和役牛的量化指标)值为3.757,比大群均值(3.06)高出0.697,即22.8%。据研究,肉役兼用品种的BPI值范围为3.3~3.8,所选出的优秀群体牛的BPI(3.757),几乎和日本黑毛和牛(3.72)相当。这些核心母牛的外貌体型十分接近肉用牛体型,为今后进一步扩群建系,育成肉牛品种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先后围绕秦川牛选育保种,国家财政投资250多万元,进行了《秦川牛原种场扩建工程建设》,投资500多万元进行了《省家畜改良站的改扩建》,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建设《省秦川牛良种繁育中心》,省财政投资40万元建设《陕西淳化秦川牛良种繁育场》等良种核心企业建设。投资8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建设了《宝鸡田?秦川肉牛繁殖场》秦川牛养殖企业。在全省秦川牛产区投资80多万元配套建成了5个区域性供精中心和600多个基层配种站点,基本形成了秦川牛良种繁育体系。

2  秦川牛选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建立全省范围的秦川牛选育组织,因而在秦川牛产区未能很好地开展良种登记,系统的选育测定制度和金字塔式的核心群选育体系,选育效率不高。

2.2  没有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基础母牛核心群,而两个秦川牛场,所养的种母牛不足500头,因而种牛的选育没有可靠的后备牛来源,以及没有公牛的后裔测定群体做验证,所用公牛基本上是从大群挑选,缺乏准确性,同时现有牛场牛群质量欠佳,真正符合标准的种牛不多。

2.3  缺乏具体的选种规划,没有具体定出如何提高坐骨端宽、日增重和周岁重、出栏重指标,以及各项指标的年遗传进展量等。

2.4  良种牛的冷冻精液在大群的使用和推广缓慢。主要表现在:冻配设施数量减少,1990年全省有液氮运输车66辆,而到2003年时只有20辆;冻配站点减少,1990年全省有冻配站点1203个,到2003年只剩下995个;冻配数量增长缓慢,1990年全省黄牛冻精配种11万头,1997年13万头,2003年约15万头。

2.5  所用种公牛质量不高。《种畜禽管理条例》早在1994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但目前我省的配种站点所用公牛质量不高,按照育种要求,可用于种用的一级以上公牛2.82万头,占种公牛存栏的62.38%;二级以上母牛30.97万头,占栏秦川牛母牛的56.53%;而一级以上的母牛仅占24.71%。按目前新的秦川牛国家标准,真正够肉用体型等级的牛的牛就更少了。近40%的二级以下的公牛也参与配种。

2.6  农户养牛多没有建立档案,血源关系不清,容易产生近交,同时降低选育效果。

2.7  由于农户育种意识淡薄,加之受既得利益的诱惑,往往将能留 作种用的却当商品牛卖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建议措施

品种选育是一项耗时、费财、费力,当下不见效益的长期工作。也是秦川肉牛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种”的方面的投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但以后的效益是长期性的,巨大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因此,需要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政府的财力支持。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成立育种组织,制定选育方案

建议省农业厅成立秦川牛选育委员会,由有关行政、教学、科研、推广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秦川牛的选育工作,确保选育措施的落实。选育方案中应明确选育方向和确定选育目标,提出选育措施。

3.2  建立健全冷冻精液配种网络

目前,秦川牛主产区有适繁黄牛66万头(包括杂种牛),冻配站点660个,如按冻配普及率60%,每个站点配牛400头计算,66万头母牛需有冻配站点990个,还需新建330个冻配站点。为此,还需国家进一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且对冻配网络的扶持一定要以物资投入为主,避免资金挪做它用。

3.3  依法管理配种站点

以国务院的《种畜禽管理条例》和陕西省的《陕西省种畜禽的管理办法》为依据,对全省范围的配种站点进行整顿。严格淘汰二等及二等以下的种公牛;坚决查处和取缔非法生产冷冻精液的配种站。

3.4  建立开放式的育种核心群

在核心群开展导入杂交和回交,不断引入优良肉牛品种和秦川牛优秀个体,使核心群中的外血含量低于1/4,大幅度快速提高本品种选育效果。优良外血可利用与秦川牛毛色相近的利木赞、红安格斯、南德温等优良肉牛品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导入杂交,在较短的时间内选育出优良的秦川肉牛品种。

3.5  利用基层技术推广单位在产区开展良种鉴定、普查

对二级以上的母牛和特级公牛登记建档,符合标准的牛每牛一卡,户主拥有;开展选种选配工作和人工授精技术,扩大良种牛使用范围。

3.6  建立选育基地,加强秦川牛的培育

过去秦川牛主要为一家一户小规模饲养,其培育的条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如粗饲料的加工机械和利用、精料配合、牛舍建筑等。但随着秦川牛开发的加快,秦川牛规模饲养场户村不断增加,规模养殖的出现,为秦川牛培育奠定了牛群基础。选择一些秦川牛质量好、饲养比较集中的乡村和牛场,建立选育核心群,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选育和培育,不断提高秦川牛质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