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牛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5-01-02 02:55:00  来源:   作者:  点击:

1  牛结核病

1.1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肺结核型。病牛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呼吸急促、鼻涕或痰液中带有血丝、肺部叩诊浊音区增大、心跳加快等症状。淋巴结结核型。病牛在体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后期可能破裂形成溃疡。乳房结核型。病牛乳房硬肿,乳汁质量改变,甚至有脓块混入,乳量明显减少。肠结核型。犊牛表现为消化不良,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严重时迅速消瘦。

结核菌素皮内试验(TST)。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观察注射部位在注射后一定时间(通常是24~28 h)内的肿胀反应。若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直径大于等于2mm、硬结质地坚硬、持续时间超过48h的皮肤局部反应,则被认为是阳性反应,提示牛感染了牛结核病。

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通过采集疑似病灶部位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切片染色观察,或者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

1.2 防治措施

定期对牛群进行结核病筛查,如使用TST等诊断方法,早期发现和隔离阳性牛只。对购入的新牛或引进种牛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无病才允许加入牛群。日常管理中,保持牛舍和牧场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使用如热碱水、漂白粉、福尔马林等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对于确诊的结核病病牛,应当按照国家或地方动物卫生法规的要求进行淘汰处理,避免病原体在牛群中继续传播。对于发病牛只,虽有药物治疗如链霉素、异烟肼等,但鉴于治疗效果有限且费用较高,通常首选淘汰病牛,并对病死牛只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私自掩埋或随意丢弃。无害化处理方法包括焚烧、深埋等。其中,焚烧是最为彻底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通过高温燃烧,可有效杀灭病原体;深埋也需要在专门的无害化处理场地进行,确保病死动物尸体完全覆盖在生石灰或消毒剂之下,并深埋在地层深处,防止病原体污染土壤和水源。

牛流行热

2.1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诊断。病牛在发病初期体温会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0~42 。同时,病牛还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眼部症状,如流泪、眼结膜充血;流涎增多,出现泡沫样唾液;呼吸急促,伴有鼻漏(鼻涕);四肢特别是后肢僵硬、跛行,关节疼痛明显;心跳加速,有时出现虚弱、昏厥现象。此外,病牛会减少排尿,并排出暗褐色的浑浊尿液。这些症状都是牛流行热的典型表现,有助于兽医进行初步诊断。

血清学诊断。主要有中和试验( neutralizationtest, N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种。中和试验。通过检测牛血清中是否存在能中和牛流行热病毒的抗体来判断感染。将待检血清与牛流行热病毒混合,如果血清中的抗体能够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那么在后续的细胞培养中就不会看到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效应。根据中和效价的高低,可以推测病牛是否近期感染或曾经感染过牛流行热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利用牛流行热病毒的特异性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如果血清样本在ELISA检测中呈现出阳性结果,即血清与牛流行热抗原结合,说明牛体内产生了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反应,间接证明牛曾接触或感染过该病毒。

病毒学检测。细胞培养法。从疑似感染牛的血液或组织样本中分离病毒,将样本接种到适合牛 流行热病毒生长的细胞系中(如牛胚肾细胞、BHK-21细胞等)。如果样本中含有病毒,细胞会出现病变或死亡,随后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的病毒形态,或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确认病毒身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提取疑似感染牛的血液、组织或分泌物中的RNA,通过RT-PCR技术扩增牛流行热病毒特异性的核酸片段。若PCR产物经电泳检测后呈现预期大小的条带,则表明样本中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核酸,即病牛很可能感染了该病毒。

2.2 防治措施

牛流行热疫苗的应用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手段,定期为易感牛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例如可通过注射牛流行热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病。1~3月龄的哺乳犊牛,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形成,且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抗体,因此不建议接种疫苗。而4~12月龄的牛建议进行3次免疫,即先进行2次正常的免疫,前2次免疫间隔期为21d,第3次免疫间隔一段时间后(通常为 2~3个月)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每次接种剂量均为3mL/头。对于大于12月龄的牛,每次颈部皮下注射的剂量均为4 mL/头,经过21 d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饲养期间,要保持牛舍清洁干燥,减少蚊蝇等吸血昆虫的滋生,因为这些昆虫均是牛流行热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针对该病尚无特效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以帮助病牛度过急性期,减轻痛苦,并防止继发感染。当病牛出现高热症状时,可以内服解热剂。例如可一次性内服阿司匹林25~30g,或一次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40 mL/头,或一次性肌内注射30%安乃近20~30 mL/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例如,青霉素和链霉素是传统的广谱抗生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牛流行热可能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具体的用法用量为:使用青霉素300~320 IU/头,链霉素200~300 IU/头,混合后一次性肌内注射,2/头,连续使用3d1个疗程。

3  牛口蹄疫

3.1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诊断。观察牛的口腔、蹄部和乳房皮肤是否有典型的水疱、溃烂和蹄壳脱落现象。初期 可见发热,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退,口腔内、舌面、唇边、蹄部、乳房等处出现红斑,随后形成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蹄部可能出现跛行或站立困难。

病毒学检测。病毒分离与鉴定。从疑似感染牛的口腔、蹄部水疱液或溃烂组织样本中提取病毒,通过将样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系统中(如牛肾细胞系MDBK等),观察细胞是否出现典型病变。成功培养出病毒后,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形态,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以证实病毒种类为口蹄疫病毒。核酸检测。使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从样本中提取病毒RNA,设计针对口蹄疫病毒特异性基因序列的引物,扩增目标片段。如果实验结果呈阳性,即检测到口蹄疫病毒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可判定牛感染了口蹄疫。

3.2 防治措施

预防牛口蹄疫常用的疫苗类型为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采取肌内注射的方式。对于成年牛,每次接种3 mL/头;对1岁以下的犊牛,每次接种2 mL/头,免疫期一般为6个月。饲养期间,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包括进出人员、车辆的消毒,圈舍定期彻底消毒,控制外来动物的引入,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牛口蹄疫主要采用局部治疗法。1)口腔治疗。针对口腔内部的溃疡和糜烂状况,可选用0.1%~0.2% 的高锰酸钾溶液、0.2%福尔马林溶液、2% ~ 3% 的明矾液或同样浓度范围内的醋酸或食用醋来进行清洁消毒。洗涤过后,可在受损创面上施用10% ~ 20%的碘甘油,2/d,直至溃疡明显好转;亦可敷撒冰硼散,1~2/d,连续使用至症状缓解。2)蹄部治疗。治疗时,首先将患病蹄部浸泡在3%的来苏儿溶液、1%的福尔马林溶液,或者是 3%~5% 的硫酸铜溶液中进行消毒。随后,温和冲洗蹄部并保持干燥,接着涂抹一层抗菌软膏,例如20%的碘甘油,2/d,一般连续7~10 d,视愈合情况调整。涂抹软膏后辅以适当的包扎,但要注意换药时不可过度清洗以免水分滞留,影响伤口愈合速度。3)乳房治疗。建议使用温开水清洁受影响的乳房区域,之后涂抹青霉素软膏或磺胺类软膏,2/d,直到乳房恢复正常,一般连续使用5~7 d,以此防范可能发生的继发性感染,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病愈牛在康复后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隔离观察,确保无排毒现象后才能归群。

瘤胃积食

4.1 诊断方法

1)触诊检查。通过触摸牛左侧肷窝部位(瘤胃所在位置),若发现瘤胃坚实、充满且弹性降低,可能是积食的表现。

2)腹部外观。瘤胃积食时,牛只腹部明显膨大,有时呈桶状或两侧不对称肿胀。

3)行为表现。病牛食欲下降或拒食,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

4)排泄物检查。排粪量减少,粪便干硬或呈糊状,颜色偏黑,有时伴有恶臭。

听诊瘤胃蠕动音。瘤胃积食时,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

4.2 防治措施

饲养期间,为避免牛瘤胃积食的发生,应尽量避免过量投喂不易消化或易引起积食的饲料,尤其是精饲料,应逐步过渡,不要突然改变饲料种类或数量。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益生菌或酵母粉,促进瘤胃微生物平衡,改善消化功能。同时,还要保证牛有足够的运动和反刍时间,保持水源充足。一旦发现牛只确诊瘤胃积食,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瘤胃区域,促进瘤胃蠕动,同时灌服大量温水。2)泻剂疗法。给病牛一次性口服300~800 g/头硫酸镁或硫酸钠(溶于1000 mL水中)、或500~1500 mL/头液体石蜡油、植物油等泻剂,促使瘤胃内容物排出。3)洗胃疗法。采用胃管进行瘤胃洗胃,清除积存的食物颗粒。4)补液及支持疗法。对于严重病例,及时补充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并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例如,如果病牛出现饮欲、食欲废绝,明显脱水,心脏功能衰弱时,可以一次性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500~1000 mL/头,有助于迅速补充牛体内的能量和水分。同时,还可一次性静脉注射5%的复方氯化钠液3~4L/头,以补充电解质和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