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畜牧法》,制定本规划。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已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近年来,按照“依法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充实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队伍,山西等14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为深入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完善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种和遗传物质保存互为补充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江苏等省创新保种机制,积极探索“省级主管部门+县市政府+保种场”三方协议保种试点。截至目前,通过遗传物质交换、建立保种场等方式,全国累计抢救性保护了大蒲莲猪、萧山鸡、温岭高峰牛等39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保护了249个地方品种。
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地方品种分子育种研究,在生长发育、肉质及抗病性状选育改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申请了一批技术专利,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深度基因组重测序,成功构建了68个地方猪种的DNA库,为地方猪种质特性遗传机制研究和优良基因挖掘奠定了基础。研究建立地方家畜遗传材料制作与保存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国家家畜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蛋鸡绿壳基因鉴定技术,成功培育“新扬绿壳” “苏禽绿壳”配套系,缩短了育种周期。
资源开发潜力进一步挖掘。以市场为导向,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逐步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十二五”期间,以地方品种为主要素材,培育了川藏黑猪配套系、Z型北京鸭等50个新品种、配套系。目前,黄羽肉鸡占据我国肉鸡市场近半壁江山,山羊绒品质、长毛兔产毛量、蜂王浆产量等居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国家扶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开发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深入贯彻落实《畜牧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制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试行)》等配套法规,修订《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级保护品种从138个增加到159个。浙江等5省(区)相继出台了配套规章,27个省(区、市)发布了省级保护名录。农业部组织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支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数量由119个增加至187个。
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发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大国优势,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 护与开发利用领域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增强了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国际交流活动,编写《畜禽遗传资源国别报告》,协助完成了全球家养动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数据更新。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学习交流,提升了国内资源保护技术水平。
资源文化价值进一步显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正式出版发行,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的畜牧类图书。云南、海南等9省(区、市)出版发行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志。各地积极宣传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传统文化,建设畜禽遗传资源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组织举办兔肉节、赛马节、赛羊会、斗鸡等文化活动,拓展了地方品种的娱乐性、竞技性,丰富了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社会公众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资本投入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快应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畜禽遗传资源面大量广,投入不足,手段落后,我国地方品种数量总体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资源安全状况日趋严峻。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散户大量退出畜禽养殖,畜禽养殖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地方品种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保护难度不断加大。目前,超过一半的地方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约占地方畜禽品种总数的18%。二是资源保护能力仍需加强。部分保种场基础设施落后、群体血统不清、保种手段单一等问题突出。畜禽种质资源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资源状况。一些地方品种资源因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三是资源保护支撑体系不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政策支持力度小,专门化管理机构少,专业化人才队伍缺乏,保护理论不够系统、深入,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落后,制约了畜禽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四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地方品种肉质、风味、药用、文化等优良特性评估和发掘不深入、不系统,地方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比较滞后,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特色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没有建立,特色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畜禽遗传资源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为目标,坚持依法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驱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种质评价体系和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努力开创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融合的新格局,为我国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主要畜禽品种重要性状评估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到2020年,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省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8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确保重要资源不丢失、种质特性不改变、经济性状不降低。以地方品种为主要素材,自主培育一批畜禽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打造一批以特色畜产品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支撑作用,支持鼓励科研教学机构、龙头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以公益性保护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
——分级保护,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国家和省级分级保护制度,完善保护名录,科学确定保护优先序。制定重点品种个性化保护方案,确保重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依法管理,科技驱动。全面贯彻落实《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强资源鉴定、保护、开发、合作利用等重点环节监管。创新保种理论和保护方法,充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为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提供支撑。
——以保为主,以用促保。以有效保护为前提,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推动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利用。挖掘地方品种开发潜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
三、主要畜种保护重点与利用方向
(一)猪
重点保护42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以活体保护为主,提升完善现有国家级保种场,探索建设区域性活体基因库,主要保护繁殖性能、肉品质、抗逆性等种质特性。
利用方向是,采用杂交选育与本品种选育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杂交利用和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培育。
(二)牛
重点保护21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以活体保护和遗传物质保存相结合,加强基因库建设,黄牛主要保护肉品质,水牛主要保护抗病力,牦牛主要保护抗逆性等种质特性。
黄牛利用方向是,有序开展杂交改良,提高肉用生产性能;选择本品种选育基础较好的群体,探索培育新品种。水牛利用方向是,在加强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入河流型水牛进行杂交改良,提高乳用性能。牦牛利用方向是,加强本品种选育,通过杂交改良,提高生产性能。
(三)羊
重点保护27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以活体保护为主,兼顾遗传物质保存,试点建设国家级区域性活体基因库,主要保护繁殖性能、肉品质、抗逆性等种质特性。
利用方向是,积极开展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加快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四)家禽
重点保护4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以保种场和活体基因库为主,探索建设国家级区域性活体基因库。鸡主要保护肉蛋品质,鸭鹅主要保护抗逆性、肉品质等特征特性。
利用方向是,强化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积极培育特色配套系。
(五)其他
重点保护20个国家级保护品种。蜜蜂以保护区保护为主,兼顾基因库保护;兔、马、驴、骆驼、鹿等以活体保护为主,主要保护产品品质、抗逆性等特色种质特性。
利用方向是,加强本品种选育,因地制宜开展蜂蜜、蜂王浆、兔肉、驴皮、鹿茸等特色产品开发,拓展文化、体育和医药等功能。
四、重点工作
(一)完善保种体系,提升保护能力
适时调整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列入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全面落实保种主体,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护体系。适当集中保种力量,统筹规划国家级核心基因库和区域性基因库建设,制定基因库保种计划,逐步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交换机制,提高保护效率。加强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丰富血统,扩大保种群数量,提升资源保护能力。因地制宜建立保护区,以区内核心场(站)为主,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联合保种。进一步完善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制定和完善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场区库管理办法。
(二)建设预警体系,提升监测水平
建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搭建畜禽遗传资源监测平台,组织实施地方品种登记,实时监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状况,提高资源保护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制定畜禽遗传资源濒危状况判定标准,及时有效预警资源濒危风险。实时监测各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种状况,实现全程监督管控和综合考核评价,指导保种主体适时调整完善保种方案,提高保种效果。系统开展藏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查清我国藏区范围内牛、羊和蜜蜂等主要畜种的数量、分布、特性等,基本实现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信息全覆盖。
(三)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实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绩效管理,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管理办法,建立保种单位奖励和退出机制,保证资源保护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合作研究、开发利用管理,完善畜禽遗传资源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各参与方互利共赢。组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联盟,建立省际保种协作组,完善联合协作资源保护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组织开展“省级主管部门+县市政府+保种场”三方协议保种。进一步发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国家级场区库和专家组一一对接技术服务与考核。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护水平
以国家级场区库为依托,开展地方畜禽品种种质特性评估与分析,明确重点保护的表型性状和基因类型,制定个性化保种方案,科学规范保种行为。创新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开展水禽和蜜蜂保种方法技术研究。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式,研究应用畜禽遗传资源胚胎、精子、细胞等各种遗传物质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整合保种场区库、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和科技力量,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专业人才培养。
(五)推进种质创新,提升利用水平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本品种选育和经济杂交利用,挖掘市场潜力。鼓励支持以地方品种为素材,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病、节粮型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完善畜禽新品种审定办法,探索开展畜禽新品系审定。加大蜜蜂、兔、水禽、马、驴、骆驼、鹿等特色畜种的开发,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已育成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产业化开发,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特色畜产品供给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依法保护
全面贯彻落实《畜牧法》《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提高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深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改革与创新,强化主体责任,确保资源保护利用事业依法、有序、规范、有效推进。
(二)加大支持力度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战略性和长期性。要逐步建立各级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各地开展资源保护保险试点,改善资源保护条件,提高保护能力。继续实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严格落实监管责任,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争取广泛支持。举办畜禽遗传资源主题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参与畜禽遗传资源科普宣传,提升特色品种资源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营造有利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备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标准,某一品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可判定为濒危:繁殖母畜在100至1000头(只)之间或繁殖公畜在5至20头(只)之间;种群总数量虽然略高于1000头(只),但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且纯种母畜的比例低于80%。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可判定为濒临灭绝:繁殖母畜总数量低于100头(只)或繁殖公畜低于5头(只);种群数量低于1000头(只),且呈现减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