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酝酿一场产业革命
时间:2014-12-17 12: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高云才    点击:

“千里竞发,百舸争流”,是当下中国奶业发展势头的真实写照。从内涵上看,奶业发展方式规模化和集约化,是方向;从外延上看,奶业产业链必须完整有力,是战略选择。抓住了这两条,就抓住了转变奶业发展方式的牛鼻子。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表示,目前奶业产业链条上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依然是苜蓿产业发展滞后于奶业发展。

奶业发展强劲,而奶牛“口粮”苜蓿支撑力不够。

居民对牛奶需求胃口之大,给中国奶业带来了从来未有的发展机会。目前,我国奶牛存栏1400万头,牛奶产量3600多万吨,但依然不能全面满足国内强劲的需求。2014年我国原奶总需求将达到4900万吨,其中新增需求约300万吨。现在我国奶源自给率只达到78%,满足2020年居民6000万吨的消费量还有很大差距。

正所谓“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奶业大发展,给奶业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带来了勃勃生机。苜蓿是奶牛的“口粮”,苜蓿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但是,苜蓿短缺,依然是中国奶业发展腰眼之痛。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坦言,近年来优质苜蓿产量虽有增加,但相对于每年300万吨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

无论在产量还是种植规模上,我国苜蓿产业发展,都在奋力拔节。中国畜牧学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教授介绍,2010年以来,我国苜蓿草捆生产呈现大幅上升的局面,目前,苜蓿商品草的规模化专业生产面积已由2010年的15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80万亩,预计2014年还将增加50万亩以上。

据了解,实施奶业苜蓿振兴计划3年来,全国累计支持种植苜蓿150万亩,年产商品苜蓿80万吨。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和商品产量初具规模,步入全球苜蓿生产大国行列。

但即便如此,我国还需要进口苜蓿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求。2013年我国进口苜蓿76万吨,同比增加70.9%。海关数据显示,201419月中国进口苜蓿草总计63.95万吨,同比增23.12%;进口金额总计24307.41万美元,同比增25.13%

奶业发展强劲,而苜蓿支撑力不够,因此,大力发展苜蓿产业,已经成为振兴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内蒙古草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李国才表示,按照奶牛饲喂比例,70多万吨的苜蓿进口量需要燕麦干草约20万吨,去年我国进口燕麦干草4.3万吨,同比增长144%。

苜蓿产业不仅需要量的突破,更需要质的提升。

奶业发展,苜蓿先行。突破奶业苜蓿困局,各方面早就未雨绸缪。

魏克佳说,早在201012月,就有14位老部长、院士和有关专家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的建议。到201111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请示》。20121月,中央发布1号文件,决定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这一年的6月,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2012年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创建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计划”开始启动。

《意见》的出台,对苜蓿产业来说,就是政策的春天。2012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其中,3亿元用于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2亿元用于生产、收获和加工机械补贴,0.25亿元用于良种补贴。确定补贴标准为600/亩,3000亩起享受补贴。补贴方式为先建后补,立项后,预先补助50%;验收合格,再补50%。验收不合格,追回预先补助50%,或限期整改后安排剩余50%

秋实草业有限公司资政邓九强表示,《意见》出台,预示着一场苜蓿产业革命大幕拉开了,而这场产业革命,要求苜蓿产业不仅需要量的突破,更需要质的提升。他说,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计划”中政策补助内容,可以鲜明地看到苜蓿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就是“量”和“质”同步发展。

抓“量”,包括苜蓿良种化,推广使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改善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地、修建排碱渠和灌溉设施,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抓“质”,包括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苜蓿种子丸化包衣、根瘤菌接种、地膜精量穴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集成技术。提升质量水平,配备检测设备,对苜蓿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保证苜蓿草产品质量。

政策春风化雨,苜蓿产业迎来了发展繁荣的新格局。在安徽省五河县朱顶镇,一个占地近10万亩的苜蓿草基地在淮河之滨铺开,这是秋实草业公司大力发展苜蓿产业的一份优异答卷。秋实草业南方公司总经理郝培根表示,秋实草业从201110月开始,在五河共种植苜蓿9.6万亩,每年刈割6茬,首茬开割在420日左右,末茬在10月底结束,每天机械化作业可以收获5000亩。目前,该基地年生产半干苜蓿青贮20万吨,平均蛋白达到18%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关联企业现代牧业五河万头牧场奶牛的食草供应,剩余的供应蒙牛等大型乳业企业,为打破大型牧业企业优质苜蓿草供应大量依赖国外的局面,开了好局。

从理论上来讲,苜蓿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基本上都是在北方,但是从2010年开始,秋实草业在南方安徽省开启了地域生产新模式,当时国内一些专家都抱着非常怀疑的态度。因为对于苜蓿来讲,南方有很多劣势,如酸性土壤、过多降雨量,会给苜蓿的生长、发育及加工过程尤其是干燥增加很多困难。卢欣石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秋实草业可以说是给我们探出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个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苜蓿种植生产基地,这种模式基本上打破了传统上大家对苜蓿不能在南方区域规模种植的传统观念,拓展了新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目前,“国草”与“洋草”之争继续胶着,“国草”将进一步打开局面,不断提高自给率。对此,国家牧草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表示,随着苜蓿草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增加和质量的稳步提高,我国优质苜蓿供不应求的格局将得到缓解,中国苜蓿产业将随着奶业的发展,进一步走进“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