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肉牛总头数和牛肉总产量持续增长,然而华北肉牛带已有两个省出现活牛头数下降、牛肉产量下滑的现象,部分县(市)牛源越来越紧张,牛肉的每头平均产量一直处于 135kg 以下水平,牛肉质量不高,五星级餐饮业主要依赖于进口。据统计, 2006 年我国进口牛肉数量 1.1 万 t, 而出口低价牛肉也只达 0.15 万 t 。杀青弑母现象严重,牛源日趋紧张,向牛源发达地抢购架子牛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并且产生多米诺效应。
为此,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自 2007 年开始在开展肉牛带情况调查的同时,结合我农业部最初建立肉牛基地县、秸秆养牛基地县和 20 世纪末至今的肉牛县发展过程,通过建立不同数字统计模式对各种牛群结构周转情况进行了分析。模式以可繁母牛的存栏比例为核心,结合牛肉总产量、头均产肉量等指标作了对比。
针对几种牛群结构中牛群周转动向的比较可以看出,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末是我国养牛业由役用逐渐向肉用转型的历史阶段。当时的牛群中可繁母牛存栏比例较高,牛群存栏数量逐年增加且增幅明显, 4 ~5年间总头数几乎就能翻番。在 80 年代初国务院正式取消禁宰耕牛的规定后,农区肉牛业发展迅速。由于我国耕牛存栏基数大,使得华北地区的肉牛业迅速兴起,不少基地县可繁母牛占牛群比例高达 60% 上下。随着屠宰加工企业的增多,出现了架子牛育肥、育肥牛屠宰等各式各样新兴行业,与此同时,可繁母牛的存栏比例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依然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范畴之内,肉牛业效应明显促进了华北肉牛带的形成。
从 90 年代初至今,农区县市涌现出一片中、大型屠宰场,肉牛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有的县(市)继续加强牛源基地建设,有的以育肥为主,肉牛县出现类型分化。发展形式良好。但是有的县却单纯图快,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基础母牛群的保护和发展,导致可繁母牛存栏比例一降再降,甚至已不足牛群存栏总数的 40% 。由于收购架子牛育肥屠宰效益来得快,该类地区的总产肉量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增加,但本地区的肉牛存栏数却持续下滑。在可繁母牛存栏比例低于 40% 的县(市),由于牛源紧张,自繁出栏活牛的数量不足,为了满足后续市场的需求,便开始在境外地区设立架子牛收购站,有的大型企业甚至在全国设有 50 余处收购站,呈现出牛源抢夺的混沌局面。
在可繁母牛低于 40% 的县,总产肉量在经过一两年后开始成倍下滑,每年几乎下降 10% ,有的只能达到 7 年前的 25% ;有的县平均每头产肉量虽然能维持原有水平,但可繁母牛头数以 20% 的速度下降, 5 年后可繁母牛数已经减少到原有数量的 12% ,由于有异地购牛的弥补,每头牛产肉量未受明显影响,但总头数急剧下降,只相当于原有牛群头数的 11% ,于是进一步从外地争抢牛源,形成恶性循环。个别企业为了赢利,毫无节制地杀青弑母,甚至连妊娠母牛也不放过,换回的结果是头均产肉量下滑到 100kg 以下,企业濒临破产。从初步了解的情况得知,这种反常的迹象如今已经蔓延至更多的县市,情况的严峻性令人担忧。
讨论
1 、肉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牛源基地建设,过去农业部支持的肉牛基地建设为今天我国肉牛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模拟结果看,可繁母牛比例应保持在 45% ~ 50% 之间,饲草料缺乏且不利于开展育肥的县市,可繁母牛的比例应该更高一些,有育肥条件的县市,可繁母牛也至少应保持在 30% 左右;
2 、我牛业分会的会员单位,即大型屠宰企业都比较重视牛源基地建设,与当地政府有较密切的配合,与乡镇中母牛繁殖湖有合同关系,对肉牛业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可在其他肉牛基地推荐;
3 、据调查所知,不少非规范营业的屠宰单位和个体户是杀青弑母,甚至是宰杀妊娠母牛的业主,是使发展肉牛业的县市走向恶性循环的祸源之一,所引起的恶性竞争对于正式的屠宰企业乃至肉牛业的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理顺关系。
建议
本分析所揭示的情况,反映出牛群结构与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可为调查各县市肉牛业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所用,可供排除隐患,为确保肉牛业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一个县市的可繁母牛比例保持或者恢复到 50% 左右,可以使已衰退的地区在七年之后总头数增加一倍。